界面新闻记者 | 何柳颖

界面新闻编辑 | 王姝

围绕RWA(Real World Assets tokenization,实物资产通证化,香港近日动作频繁。  

8月7日,RWA注册登记平台正式在香港上线,由香港Web3.0标准化协会发起,将打通RWA资产代币化的数据化、资产化和金融化全过程服务体系。

同日,Web3.0三项标准立项,包括《RWA代币化业务指南》《RWA代币化技术规范》《基于区块链的稳定币跨境支付技术规范》。

RWA注册登记平台如何打通数据化、资产化、金融化的全过程?RWA与稳定币是何关系?万物皆可RWA吗?

“把资产变成可融资商品”

RWA注册登记平台如何发挥作用?

OKX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伟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,香港的RWA注册登记平台,本质上是一个将资产数字化、合规化、可流通的服务型基础设施,它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登记本身,而是贯穿整个资产生命周期。从企业的视角来看,它起到的是“把资产变成可融资商品”的关键作用。

“比如,一家在中国香港或大湾区运营的新能源企业,拥有一批已签订电力购销合同的光伏项目,但过去由于估值缺口、缺乏标准托管机制,很难从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融资。通过RWA登记平台,该企业可以将项目的基础数据(如发电容量、电价、合同期限、信用背书)通过标准化接口上传平台,经审核后生成链上登记凭证,随后以Token(代币)形式发行。这些代币可在合规平台流通,交易者可以通过持有这些权益类代币获得未来收益,甚至进一步用于抵押、质押或再融资。”赵伟向界面新闻记者举例称。

赵伟表示,上述这个过程打通了“数据-资产-金融”的三个环节,关键在于信任机制和标准化流程的建立。尤其对中小企业、绿色项目、基建投资等原本在资本市场上缺乏可视性的资产来说,是一套非常实用的融资和流通工具体系。

上述Web3.0三项标准立项,即《RWA代币化业务指南》《RWA代币化技术规范》《基于区块链的稳定币跨境支付技术规范》,有何实际意义?解决了哪些瓶颈?

赵伟向界面新闻记者分析称,香港此次公布的三项RWA相关标准,是当前RWA制度建设中极具实质性的探索,直接回应了行业最关心的几个“卡脖子”问题。

“首先,业务指南补上了制度层的‘顶梁柱’,它明确了哪些资产适合代币化、如何进行确权、估值、登记和托管,并对发行流程、交易者适当性等环节作出规范,这为市场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边界和合规路径。技术规范则聚焦链上与链下的连接问题,包括数据接口、身份验证、预言机机制、安全审计等,这实际上是在搭建一个可扩展、可交互的技术底座。第三项标准针对的,是RWA最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一环:支付结算。无论是境内转移还是跨境交易,没有稳定币的介入就很难形成真正的链上闭环。”赵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。

业内人士指出,RWA与稳定币在区块链生态中紧密相连。

“稳定币通常锚定法币,主要用于支付和价值储存,而RWA则将房地产、债券等实体资产数字化上链,为稳定币提供合规且透明的资产支持。稳定币不仅促进了RWA的交易与流通结算,也依托多元化的RWA资产池,增强了自身的抵押基础,降低了价格波动风险。两者的结合,有助于推动链上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,进一步拓展数字资产的应用场景和市场规模。”赵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。

万物皆可RWA?

8月7日《RWA产业发展研究报告·产业篇2025》(下称《报告在香港发布,报告由香港Web3.0标准化协会、香港理工大学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信息科技协会数字经济研究中心、IEEE计算机协会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标准化委员会牵头发起。

近来,随着现实世界资产(Real-World Assets, RWA)代币化趋势快速发展,市场对于“万物皆可RWA”的论调颇多

报告指出,并非所有资产都适合进行RWA代币化,“万物皆可RWA”是一个伪命题。成功实现规模化落地的资产需要满足价值稳定性、法律确权清晰性及链下数据可验证性三大门槛。

报告称,各类主体正通过跨行业合作、合规试点与底层技术创新加速推动RWA由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。例如,花旗、渣打等全球头部银行正在探索RWA在支付结算、资产管理与跨境交易中的应用场景;蚂蚁数科推出了专为RWA机构级交易设计的区块链平台Jovay,显著提升了吞吐量并缩短了用户响应时间。

《报告》认为,随着不同资产类型逐步实现链上代币化,RWA应用场景持续扩展,实践中已经形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方向。例如,黄金、债券、应收账款、基金等金融资产,充电桩、光伏等新能源资产,酒店、房地产等不动产,碳信用、数据、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,GPU硬件等算力资产这五类主流资产。

其中新能源RWA代表了“中国特色”,展示了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融资场景的巨大潜力。GPU等算力资产凭借AI产业“刚性需求可信“数字基因”,成为RWA的理想锚定资产。同时,尽管不动产RWA如商业地产等领域也有探索,但面临产权登记差异、估值不一致以及地方监管合规等挑战。

报告还指出,RWA与稳定币的深度结合标志着“链上金融”的范式升级,解决了加密生态中“交易空转”和“代币无根”的问题,促进了从单纯的“加密货币投机”向“链上价值互联网”的转变。

报告强调,RWA的兴起并非偶然,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包括传统资产缺乏流动性、区块链技术成熟度提高以及市场需求变革等。然而,RWA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显著的风险,如各国监管差异显著、链下数据透明度不足、部分资产流动性差等问题。此外,技术安全漏洞与合约复杂性也是潜在隐患。因此,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,必须重视风险管理与合规建设的重要性。

实体资产上链技术规范将于近期发布

围绕RWA,蚂蚁数科透露了最新布局动作。

8月7日,界面新闻记者从香港举办的“锚定Web3.0 未来峰会获悉,蚂蚁数科正在拓展算力和金融资产RWA。此前,蚂蚁数科RWA业务主要围绕新能源资产开展。

蚂蚁集团副总裁、蚂蚁数科区块链业务总裁边卓群在会上表示:“经过在新能源领域的实践验证,我们的RWA技术平台、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渐成熟。基于这一前提,我们开始稳健推行算力与更广泛金融资产的新探索。”

蚂蚁数科在RWA领域布局较早。2024年8月,蚂蚁数科RWA实践入选香港金管局Ensemble沙盒代表性案例。这是蚂蚁数科探索绿色实体资产与数字资产融合的起点,之后陆续在光伏、换电等领域成功复制。

边卓群表示:“过去一年,我们拒绝了很多RWA的需求,包括农产品、红酒、高端名画等。”其称,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复制,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扎实,不能做的绝对不碰。

据介绍蚂蚁数科从技术、产业、生态等层面加快布局。在整个RWA链路中,资产和技术仅是起点,“合规发行”才是打通全球流通的钥匙。过去一年,蚂蚁数科通过与香港持牌机构深度协作,串联起证券交易(1号牌)、投资咨询(4号牌)、资产管理(9号牌)、稳定币及数字资产托管等全环节。

金融生态之外,蚂蚁数科也在携手产业生态推行“资产上链标准”。据透露,中国信通院、蚂蚁数科携手20余家企业牵头制定的实体资产上链技术规范将于近期发布。该内容首次系统性提出数据上链的全流程技术规范,被视作RWA的“类5G标准”。